浏览人次:
22241
本所介绍
简介
中央大学历史所前身最远可追溯到清光绪28年(西元1902年)成立的三江师范学堂设立之历史舆地科。自晚清至民初,校名屡有更替,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到东南大学,直至1928年始更改校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30年(一说为1928年),文学院下史学系成立,由雷海宗先生主持,正式独立成为完整的历史教学研究单位。(南京高师时代是文史地学部,1938年则改史学系为历史学系)。中日战争爆发后,高等教育因战乱而凝聚力更加强烈,1938年,为培养国家高等研究人才,中央大学正式设置研究院制度,1939年先以5个研究所、7个学部公开招生。1941年,新设立了文科研究所和医科研究所,文科研究所隶属于文学院之下,已设立研究院历史学部,主任为柳诒征先生,即今日历史研究所之硕士学制。 整体而言,中央历史系所一系统,人才辈出,如史学方面有柳诒征、罗家伦、张其昀、郭廷以、沈刚伯、缪凤林、张贵永、金毓黻等人,多人被定位为「南高派」,与当时「北大派」齐名。民国51年(1962),中央大学在台复校,民国82年(1993),历史研究所在台新创,并正式招生,首任所长为赖泽涵。在解严之后的自由化、本土化氛围下,新创的历史所一开始以发展台湾史为主力,后期则采并重无偏之设计,追求平衡与汇整。 本所融合新旧学风、传承紮实训练,旨在培训研究生从事明清以来的中国史以及台湾史等领域之研究,包括明清史、近现代中国史、当代两岸关系史、台湾教育史、台湾经济史等课程。近年来,更融入公众史学与应用史学的精神,研究方向也加以创新,强调理论与实作并重,既注重史学研究的基础训练,也培养学生对在地社会的认识与关怀,发展公众史学特色。因此,本所毕业论文除了以研究论文为主外,也朝向多元的公众史学方向改革,例如:口述历史、历史小说、纪录片、桌游、田野调查等应用类别,帮助研究生适性发展,训练实作,以达到学术力与就业力并重之教育目标。(皮国立,书写于2022.12.18)
特色
本所发展方向为明清史、近现代中国史、台湾史、当代两岸关系史、公众史学。
本所课程设计强调理论与实作并重,既注重史学研究基础的训练,也培养学生对在地社会的认识与关怀,发展公众史学特色。
本所毕业论文以研究论文为主,但朝向多元的公众史学方向改革,例如:口述历史、历史小说、纪录片、桌游、田野调查等应用类别。
本所教师积极参与研究社群,以中央为平台,推动各项历史研究。近期重点计画有:桃园学研讨会、全球视野下的物质文化史研究群、科技部人社中心学术研习营、教育部精进师资素养计画。
本所常举办所内研讨会、演讲、论文发表会及读书会,鼓励学生多方参与活动,培养本职学能。
本所与国内外各大学及研究机构签有学术交流协议,协助师生积极交流访问及蒐集资料。
学校及历史所设有各项奖学金,提供学生申请以便专注于研究。
本所历任所长芳名录
第 一 任:赖 泽 涵 教 授 (1993年8月1日∼1996年7月31日)
第 二 任:张 胜 彦 教 授 (1996年8月1日∼1998年7月31日)
第 三 任:吴 振 汉 教 授 (1998年8月1日∼2001年7月31日)
第 四 任:齐 茂 吉 教 授 (2001年8月1日∼2004年7月31日)
第 五 任:吴 振 汉 教 授 (2004年8月1日∼2007年7月31日)
第 六 任:齐 茂 吉 教 授 (2007年8月1日∼2010年7月31日)
第 七 任:王 成 勉 教 授 (2010年8月1日∼2013年7月31日)
第 八 任:李 力 庸 教 授 (2013年8月1日∼2016年7月31日)
第 九 任:郑 政 诚 教 授 (2016年8月1日∼2019年7月31日)
第 十 任:蒋 竹 山 副 教 授 (2019年8月1日∼2022年7月31日)
第 十 一 任:皮 国 立 副 教 授 (2022年8月1日~2023年7月31日)
第 十 一 任:皮 国 立 教 授 (2023年8月1日~)
现况
本所为独立所,教师编制员额有限,人力资源不及其他系所,因此教师以开学期课为主,课程相当丰富。
为增广学生的视野,经常邀请国内外具丰硕研究成果之专家学者到本所发表学术性的专题报告。
为增进教学效率和成果,每学期举办一次古蹟考察,迄今曾带领学生至南投、草岭、新竹、澎湖、桃园、屏东东港、淡水、基隆等地考察古蹟。至于造访学术研究机构和博物馆,则曾带领学生拜访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北顺益博物馆、台北宾馆、台北二二八纪念馆与国立台湾博物馆等。
此外,本所自民国92年奉准设立硕士在职专班并开始招生,每年招收15名新生。
→欢迎各个领域对历史研究有兴趣者报考。
中央大学历史所在职专班上课时间:星期一至星期四 1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