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人次:
6962
民国101-112年硕士毕业论文
毕业年 | 姓名 | 题名 | 指导教授 |
101 | 李志扬 | 清代台湾乞丐研究 | 吴学明 |
101 | 林威杰 | 潘汉年与国共关系之研究(1925-1949) | 齐茂吉 |
101 | 林珮绮 | 宋庆龄与国共关系之研究 | 齐茂吉 |
101 | 施承志 | 冷战初期国共海外之争产─永灏轮案之研究 | 王成勉 |
101 | 张政柔 | 明清时期闽粤地区畲族、蜑民之研究 | 吴振汉 |
101 | 张健辉 | 美援黄豆与台湾食用油脂工业发展之研究(1951-1963) | 李力庸 |
101 | 梁雅惠 | 日本统治台湾时期渔船遭难之研究 | 朱德兰 李力庸 |
101 | 梁学文 | 清代澳门海关(1800-1911)-以贸易为中心之探讨 | 齐茂吉 李道缉 |
101 | 叶秋妍 | 民国时期对于性与性教育问题的探讨(1920-1937) | 赖泽涵 |
101 | 廖婉汝 | 清 代 台 湾 妇 女 的 形 象 建 构 | 吴学明 |
101 | 齐汝萱 | 清代民间秘密宗教人物研究 | 庄吉发 赖泽涵 |
102 | 温景瀚 | 弘光首辅马士英与南明政局之研究 | 吴振汉 |
102 | 李家豪 | 战后台湾海域海洋污染及政府因应措施之研究(1950-2001)──以轮船海难为例 | 朱德兰 郑政诚 |
102 | 周晏霆 | 北洋海军现代化之检讨 | 王成勉 |
102 | 邱继正 | 日治时期台湾生命保险产业研究(1896-1937)— 兼论民营与官营之比较 | 李力庸 |
102 | 姚安琪 | 浙江「一师毒案」之研究 | 赖泽涵 |
102 | 杨东叡 | 日治时期台湾巫觋术士之研究 | 吴学明 |
102 | 戴子翔 | 戴笠与抗战时期交警制度之研究(1937-1946) | 齐茂吉 |
103 | 王立夫 | 胡适政治观点之研究:1912-1928 | 吴振汉 |
103 | 李翊媗 | 清代内港北溪中下游里族社群面对外来势力的回应与社经变迁 | 洪丽完 李力庸 |
103 | 林嘉祥 | 战后初期山地选制的建立与政治菁英(1946-1951) | 李力庸 |
103 | 陈弘杰 | 日治时期台湾学童沙眼防治之研究-以体检制度、卫生用水及医疗资源为分析场域 | 郑政诚 |
103 | 陈沐恩 | 张羣战后的政治活动-兼论其与蒋中正之关系 (1945-1948) | 吴振汉 |
104 | 方侦莹 | 台湾初等师资培育的困境与发展:以台南师范学校为例(1899-1987) | 郑政诚 |
104 | 王琦蕙 | 踏写山林: 台湾山区植物知识的建构与传布(1684-1945) | 郑政诚 |
104 | 何宗锜 | 清代社会领导阶层研究-以淡北陈维英家族为例(1780-1895) | 吴学明 |
104 | 吴铭龙 | 胡秋原在台文化观之研究(1951-2004) | 赖泽涵 |
104 | 张清逸 | 陆树声(1509﹣1605)的閒退思想与实践 | 赖泽涵 |
104 | 张朝舜 | 冯铨(1595-1672 年)官宦生涯的研究 | 王成勉 |
104 | 程昱豪 | 「镇压反革命」运动之研究(1950-1953) | 齐茂吉 |
104 | 黄美华 | 美国对华政策之研究(1947-1950) | 齐茂吉 |
104 | 詹绣慧 | 中共批判《武训传》之研究 | 齐茂吉 |
104 | 刘建甫 | 美国传教士怀礼(Isaac William Wiley)对晚清福建地区妇女的观察 | 王成勉 |
104 | 邓桢烨 | 汀州客家再移民与认同变迁研究 ─以陈留堂谢姓族人为中心 (1797~1952) | 吴学明 |
104 | 戴子裕 | 战后台籍菁英政治实践之研究(1945-1969)─以反对运动为中心 | 吴学明 |
105 | 施妤静 | 屏东平原熟番与汉人互动关系:以老埤老祖信仰为中心 | 洪丽完 吴学明 |
105 | 徐晓纬 | 明清之际的「忠义」抉择—以侯峒曾家族为个案研究 | 吴振汉 |
105 | 张殊曼 | 战后中华民国与琉球经贸外交之研究(1945-1972) | 朱德兰 吴振汉 |
105 | 张智伟 | 林枝嗣家族兴衰研究 | 李力庸 |
105 | 张维方 | 王云五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 | 赖泽涵 |
105 | 郭志晖 | 费希平与台湾民主运动 | 赖泽涵 |
105 | 曾欣如 | 中共文革后期权力移转之研究(1971-1976) | 齐茂吉 |
105 | 游棨文 | 明末文人领军之研究━以朱燮元为例 | 吴振汉 |
105 | 冯于豪 | 清军与太平军在江南争战的严重后果 | 汪荣祖 |
105 | 刘建新 | 反右派运动之研究 | 齐茂吉 |
105 | 刘轩宇 | 毛泽东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与实践(1913~1927) | 齐茂吉 |
105 | 赖彦儒 | 徐恩曾与中统局兴衰之研究(1926-1945) | 齐茂吉 |
106 | 吴震坤 | 温体仁与崇祯时期的朝政 | 吴振汉 |
106 | 吕佳璇 | 战后台湾山地国民学校的发展──以制度面为中心(1945-1968) | 郑政诚 |
106 | 李春樱 | 雍正能臣田文镜之研究 | 王成勉 |
106 | 辛娜奔 |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DONESIAN ECONOMIC TRADE OFFICE (IETO)IN TAIWAN, 1994-2018 | 赖泽涵 |
106 | 林于翔 | 从生态环境因素探析清帝国的中衰 | 汪荣祖 |
106 | 侯嘉琪 | 明代「谋反」事件中妇女缘坐之研究 | 吴振汉 |
106 | 郭家源 | 抗日战争期间长沙焚城之决策执行与后果 | 汪荣祖 |
106 | 程丽文 | 台湾战后水利兴建与工业─ 以石门水库为例(1945-1980) | 李力庸 |
106 | 黄佳莹 | 中共土地改革政策之研究(1950-1953) | 齐茂吉 |
106 | 黄湘云 | 清代朱一贵事件之研究 | 赖泽涵 |
106 | 黄维伦 | 蔡孟坚与共党斗争之研究(1926-1932) | 齐茂吉 |
106 | 萧纬翔 | 十六世纪朝鲜战役转捩点之分析 | 赖泽涵 |
107 | 林韦宏 | 意在言外:晚清《万国公报》中的德国报导 | 王成勉 |
107 | 曾怡菁 | 明中叶延绥镇研究(1465-1505) | 吴振汉 |
107 | 邹佩恩 | 客家尝会的运作─以竹北六家林先坤家族为例 | 吴学明 |
107 | 赵惠敏 | 王实味事件之研究 | 齐茂吉 |
107 | 蒋婷安 | 战后台湾的日本电影管理制度之研究 | 郑政诚 |
107 | 蔡佳玲 | 清初正统观的运作——顺治朝殿试之研究 | 王成勉 |
107 | 罗玟谚 | 万历朝鲜之役的军饷供给研究 | 吴振汉 |
108 | 朱志展 | 解严前《台湾教会公报》广告之研究 | 吴学明 |
108 | 林建翰 | 中苏东北交涉之研究 | 王成勉 |
108 | 许子珩 | 崇祯朝「迟漕」之探究 | 吴振汉 |
108 | 陈志翔 | 蒋中正的基督信仰与抗日战争 | 王成勉 |
109 | 吴士青 | 战后台湾佛教杂志之研究—以《人生》杂志的「佛教改革」与「社会关怀」为主 | 吴学明 |
109 | 陈伟汛 | 港英时代小、中学师资摇篮─罗富国教育学院之研究(1939-1994) | 郑政诚 |
109 | 詹舜卉 | 明太祖子女与「淮西集团」结亲之研究 | 吴振汉 |
109 | 林敬铨 | 战争与休閒:美军在台时期的酒吧、酒吧女 | 李力庸 |
109 | 蔡牧原 | 群星的刻划:吉马唱片公司发展之研究 | 郑政诚 |
109 | 吴晶 | 清末民初温州瑞安下层士绅的阅读世界——以《张棡日记》为中心 | 蒋竹山 |
109 | 许惠敏 | 饥饿、疾病与生存:从《莲娜·穆希娜日记》看列宁格勒围城 | 蒋竹山 |
110 | 叶为萱 | 东林与复社的联结—以马世奇为中心之探究 | 吴振汉 |
110 | 张业祥 | 朱元璋自我形塑之研究 | 吴振汉 |
110 | 吕承叡 | 《黄旺成日记》中的新竹印象:一种故事地图(Storymaps)的应用 | 蒋竹山 |
110 | 谢恩远 | 历史人物桌上游戏设计──以杨德昌导演(1947-2007)及其电影为设计理念的实作 | 皮国立 |
110 | 彭上芠 | 台湾的消费观念之研究——以《消费者报导》为例(1981-2001) | 赖泽涵 |
110 | 徐杰军 | 《共荣报》中的二战与印尼社会 | 李力庸 |
111 | 王豫邦 | 日本帝国与印度支那:调查、通商、佔领之研究 | 李力庸 |
111 | 柯柏仪 | 国共两党视野下的一江山岛战役研究 | 皮国立 |
111 | 钱炜恩 | 在台美军的台湾印象之研究(1950s~1970s) | 皮国立 |
111 | 程安鲭 | 日治时期桃园沿山地区煤矿产业之发展 | 郑政诚 |